29、“三江并流”自然景观 2003.7.2 世界自然遗产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的纵谷地区,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整个区域面积达4.1万平方公里。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反映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该地区跨越丽江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个地州,区内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异景观。
同时,该地区还是16个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长期以来,“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一直是科学家、探险家和旅游者的向往之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美学意义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下图为澜沧江·怒江·金沙江。
30、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004.7.1 世界文化遗产
2004年7月1日,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至此,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达30个。
吉林省集安市和辽宁省桓仁县位于中国东北的东南部,鸭绿江和浑江两条河流绕两座城市流过,历史上存在了705年的高句丽少数民族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
31、澳门历史城区 2005.7.15 世界文化遗产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决定,将“澳门历史城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历史建筑群成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中西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也是2005年中国申报的唯一的世界遗产项目。“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的旧城为中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串连起逾20个历史建筑,包括: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敎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敎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敎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敎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以及同分散建筑紧密相连的妈阁庙前地、阿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7个广场空间。
其范围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2006.7.12 世界自然遗产
2006年7月12日,正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决定,将中国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中国稀有的“活化石”动物栖息地成为中国第32处世界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面积9245平方公里,涵盖成都、阿坝、雅安、甘孜4个市州12个县。这里生活着全世界3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也是全球除热带雨林以外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它曾被自然保护国际选定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被全球环境保护组织确定为全球200个生态区之一。
33、安阳殷墟 2006.7.13 世界文化遗产
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拥有了第33处世界遗产。中国安阳殷墟即中国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包括商代宗庙宫室遗址、王陵遗址和商城遗址等部分。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其占地约24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
。
34、中国南方喀斯特 2007.6.27 世界自然遗产
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 2014.6.23
2007年6月27日,正在此间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27日经过审议,同意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使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的世界遗产项目总数达到34个,这也是中国第6个世界自然遗产。喀斯特是发育在以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上的地貌。中国喀斯特有面积大、地貌多样、典型、生物生态丰富等特点。作为中国唯一参加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自然遗产审议的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集中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域。“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贵州荔波的锥状喀斯特(峰林)、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坑群等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形成于距今50万年至3亿年间,总面积达1460平方公里。
这一区域很多景点享誉国内外。比如云南石林素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被称为“天下第一奇观”、“世界喀斯特的精华”;贵州荔波是布依族、水族、苗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处,曾入选“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十大森林”。
2014年6月23日,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由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广西环江四部分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是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对原有“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的扩展和补充,因此我国世界遗产数目并不会相应增加,截至目前(2014年6月23日)仍为47个。
35、开平碉楼与村落 2007.6.28 世界文化遗产
2007年6月28日,正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将中国的“开平碉楼与村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同时,它也是国际“移民文化”的第一个世界遗产项目。位于广东西南部的开平市有人口68万人,而散居世界各地来自开平的华侨则达75万人。开平是中国著名侨乡,也是闻名遐迩的碉楼之乡。19世纪末,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排华政策迫使众多开平华侨纷纷回乡,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为了防御当时的土匪,开平的华侨和乡亲将碉楼建成了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特殊建筑。
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了1833座。有“开平碉楼第一楼”之称的瑞石楼是开平建筑艺术价值最高的碉楼,整体造型带着浓厚的西方建筑风格,包括古罗马的券拱、爱奥立克风格的柱廊,巴洛克风格的山花等,其中又注入了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瑞石楼”三字刚劲隽秀,很多楼层还雕刻着“富贵吉祥”、“世界大同”等中国传统语汇。
36、福建土楼 2008.7.6 世界文化遗产
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46座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46座福建土楼由六群四楼组成,即永定县初溪、洪坑、高北土楼群及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大地土楼群。这些土楼或方或圆,以圆为主,如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土楼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福建土楼现存3000多座。
37、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2008.7.7 世界自然遗产
2008年7月7日,中国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的遗产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的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
38、山西五台山 2008.6.26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当地时间2009年6月26日12时36分,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申报的五台山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此次申报的内容包括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北魏、唐、宋、元、明、清)的佛教建筑及独特的圣山环境景观,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杰出成就和特点,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认为,五台山符合世界遗产第(II)、(III)、(IV)、(VI)等4条标准,遗产保存和保护管理状况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决定将其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景观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至此,中国已有38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7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
39、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2010.7.31 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中国河南省的嵩山,被认为是具有神圣意义的中岳。在海拔 1500 米的嵩山脚下,距河南省登封市不远,有 8 座占地共 40
平方公里的建筑群。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绵延不绝。本次申遗文稿起草人、登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吕红军说,登封历史建筑群是以“天地之中”理念为核心动力而形成的中国优秀文化遗产。
40、中国丹霞
2010.8.1 世界自然遗产
2010年8月1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地数量已增加到40个。中国丹霞是中国境内由陆相红色砂砾岩在内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来力量(包括风化和侵蚀)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的总称。这一遗产包括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的
6 处遗址。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壮观的红色悬崖以及一系列侵蚀地貌,包括雄伟的天然岩柱、岩塔、沟壑、峡谷和瀑布等。这里跌宕起伏的地貌,对保护包括约400
种稀有或受威胁物种在内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许多动植物物起到了重要作用。
41、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2011.6.24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2011年6月24日17点55分(北京时间23点55分),在巴黎举行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通过审议表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申遗获得成功。目前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类,西湖此次申报的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此前我国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庐山和五台山。
在杭州西湖申遗文本中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定义为:“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9至18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肇始于9世纪、成形于13世纪、兴盛于18世纪、并传承发展至今,包括5大类景观组成要素: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两堤三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整体格局、著名的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内涵丰富的10处相关重要文化遗存、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茶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突出的精神价值,遗产区面积约43.3平方公里。
42、元上都遗址
2012.6.29 世界文化遗产
当地时间1012年6月29日18时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元上都遗址作为草原都城遗址,展示了文化融合的特点,见证了北亚地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间的碰撞及相互交融。元上都遗址满足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元上都遗址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和多伦县境内。遗产区面积约251平方公里,包括城址、关厢、铁幡竿渠、砧子山墓群、一棵树墓群等。公元1256年忽必烈在此建开平府,1263年升为上都,曾作为元朝第一个都城和夏都。
43、中国澄江化石地
2012.7.1 世界自然遗产
2012年7月1日,云南澄江化石遗址申遗成功使中国拥有首个化石类世界遗产,填补了中国化石类自然遗产的空白。至此,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遗址及自然景观总数已达到43个。澄江化石地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境内,面积512公顷,缓冲区面积220公顷,距今5.3亿年,于1984年被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之一”。澄江化石地共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这在世界同类化石地中极为罕见,完整展示了寒武纪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
44、中国新疆天山
2013.6.21 世界自然遗产
2013年6月21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审议,将中国新疆天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疆天山申请的是自然遗产,申遗组成地包括:博格达峰提名地(含天山天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区域)、中天山提名地、托木尔峰提名地等。加上新入选的新疆天山,中国已有44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5、云南红河哈尼梯田
2013.6.22 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6月22日中午,从正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喜讯,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入遗,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目录。红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南部,遍布于红河州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总面积约100万亩,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地“雕刻”的山水田园风光画。该梯田于2007年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3年,成为中国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红河哈尼梯田是继丽江古城、“三江并流”、石林喀斯特地貌、澄江帽天山之后的云南省第五项“世界遗产”。中国“世界遗产”也随着红河哈尼梯田成功申遗而增至45处,数量仅次于拥有48处世界遗产的意大利成为“世界遗产”第二多的国家。
46、中国大运河
2014.6.22 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时间2014年6月22日下午3点21分,当地时间6月22日上午10时,正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是世界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至今1600多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此次大运河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这条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河道总长度1011公里的大运河,在经历了8年的申遗准备之后,今天终于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设立在杭州桥西直街的“中国大运河”石雕。
47、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
2014.6.22 世界文化遗产
2014年6月22日,
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是跨国系列文化遗产,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5类代表性遗迹共33处,申报遗产区总面积42680公顷。中国境内有22处考古遗址、古建筑等遗迹,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各有8处和3处遗迹。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表示,此次丝绸之路申遗内容包括从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到广大中亚国家地区的大量文物、遗迹、景点等,数量之巨,涵盖之广,世所罕见。下图为其中一个申遗点——位于新疆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它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丝绸之路的中心城镇,主要遗存包括城址、墓葬区及大量出土文物等。
48、中国土司遗址
2015.7.4 世界文化遗产
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4项世界文化遗产。“土司遗址”申遗成功,表明其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以及我国政府为保护这些珍贵遗产付出的艰苦努力,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国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权威专业咨询机构的一致认可。本次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贵州遵义海龙屯,是“土司”的行政与生活中心聚落遗存,是“土司制度”的珍贵物证。“土司制度”是指13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元、明、清朝中央政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种制度,中央委任当地首领担任“土司”,世袭统治当地人民。土司遗址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中国土司遗址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联合申遗的三处遗址是中国西南部地区土司管理制度的独特见证。
49、广西左江花山岩画
2016.7.15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会议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49项世界遗产。经文物专家研究,花山岩画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当地壮族先民骆越人群体祭祀遗留下来的遗迹,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和与其依存的山体、河流、台地共同了构成了壮丽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50、湖北神农架
2016.7.17 世界自然遗产
2016年7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会议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举行,中国申遗项目——湖北神农架通过了终审,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0个世界遗产项目。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西部,占地面积3千多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高,珍稀物种多。
51、青海可可西里
2017.7.7 世界自然遗产
2017年7月7日,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1处世界遗产。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蒙语为“美丽的少女”,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可可西里申遗项目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覆盖总面积约600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约370万公顷,缓冲区面积约230万公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评估报告中说,可可西里一望无垠,几乎没有受到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美景“令人赞叹不已”。这里保存着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间的迁徙路线,藏羚羊可以不受干扰地迁徙。
52、厦门鼓浪屿
2017.7.8 世界文化遗产
当地时间2017年7月8日,在波兰历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大会主席雅采克·普尔赫拉先生(Mr. Jacek Purchla)敲下小锤,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以符合世界遗产第2条和第4条标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鼓浪屿位于福建九龙江入海口,与厦门岛隔着鹭江海峡相望。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地范围包括鼓浪屿全岛及其近岸水域,总面积316.2公顷;鼓浪屿缓冲区涵盖邻近的大屿和猴屿两座岛,并一直延伸到厦门岛海岸线,总面积886公顷。1903年,鼓浪屿在传统聚居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国际社区。鼓浪屿现留存有931座展现本土和国际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园林和自然景观、历史道路网络,体现了现代人居理念和当地传统文化的融合。
53、贵州梵净山
2018.7.2 世界自然遗产
当地时间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首都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贵州省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和第13处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境内,是武陵山脉主峰,遗产地面积402.75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公里。梵净山生态系统保留了大量古老孑遗、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拥有4395种植物和2767种动物,是东方落叶林生物区域中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区域之一。大会认为,梵净山满足了世界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标准和完整性要求,展现和保存了中亚热带孤岛山岳生态系统和显著的生物多样性。
54、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2019.7.5 世界自然遗产
当地时间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了将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该项目成为中国第54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江苏首个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空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国际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第一期项目所在的江苏盐城黄海湿地有超过680种脊椎动物和500多种无脊椎动物,其中包括415种鸟类,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
55、良渚古城遗址 2019.7.6 世界文化遗产
当地时间2019年7月6日10时43分(北京时间14点43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根据世界遗产第3、4条标准,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位居世界第一。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此外,城址的格局与功能性分区,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台地上的居住遗址分布特征,都高度体现了该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
56、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2021.7.25 世界文化遗产
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顺利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6处。位于闽南沿海地区的泉州古称“刺桐”,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宋元时期,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10世纪至14世纪产生并留存至今的一系列文化遗产,分布于以今天泉州城区为核心的泉州湾地区,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等22个遗产点。
57、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2023.9.17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当地时间2023年9月10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5届扩大会议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亚德开幕,这是继2021年在福州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之后又一届超长大会。在50项拟接受审议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中,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中国唯一申报的项目在2023年9月17日接受审议并获得通过。该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由5片古茶林,9个布朗族、傣族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护林共同构成,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58、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2024年7月26日 世界自然遗产
2024年7月21日至7月31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经过7月26日-27日两日集中审议,27个遗产提名项目中有26个通过决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包括内蒙古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它地处阿拉善高原,属中国西北极干早的温带荒漠地区,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动沙漠。该地区以连绵起伏的高大沙山和丘间众多湖泊而闻名,展示了沙漠景观不断变换的地质和地貌特征,令人叹为观止,全球少有沙漠可以比肩。巴丹吉林沙漠的重要标志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对高度达460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广阔的鸣沙区域,以及多样的风蚀地貌。如此多样化的景观展示了巴丹吉林沙漠非凡的自然美学价值,代表地球上重要、典型且持续的风沙地貌发展过程,从而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生物栖息地。
59、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2024年7月27日 世界文化遗产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的中心,呈南北走向,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5大类15个遗产构成要素共同组成组成。它们共同见证了北京城从帝国王都到现代首都的历史变革,并展现了中国城市规划传统。其选址、布局、城市规划、道路和设计,整体展现了中国古籍《考工记》所载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这一地区位于两条平行河流之间,已有约3000年的人类聚居历史,而中轴线本身起源于定都北方的元朝(1271-1368年)。中轴线上的许多古建筑兴建于明朝(1368-1644年),完善于清朝(1635-1912年)。
60、西夏陵 2025年7月11日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国作为著名的文明古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至2025年7月,共有60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源远流长的历史使中国继承了一份十分宝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是人类的共同瑰宝。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 60处
(分类排列,可点击观看)
世界文化遗产(35处)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甘肃敦煌莫高窟
长城
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北京故宫
武当山古建筑群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苏州古典园林
山西平遥古城
云南丽江古城
北京天坛
北京颐和园
重庆大足石刻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明清皇家陵寝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大同云冈石窟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澳门历史城区
安阳殷墟
开平碉楼与村落
福建土楼
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元上都遗址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
中国大运河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
中国土司遗址
厦门鼓浪屿
良渚古城遗址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世界自然遗产(15处)
四川九寨沟
四川黄龙
湖南武陵源
云南三江并流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中国南方喀斯特
江西三清山
中国丹霞
中国澄江化石地
中国新疆天山
湖北神农架
青海可可西里
贵州梵净山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4处)
山东泰山
安徽黄山
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
福建武夷山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6处)
江西庐山
山西五台山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
西夏陵
上一页
|
关闭窗口
|
下一页
正一艺术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