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盯着“高频动线”下功夫
张哥的店开在小区主干道旁,正对着老年活动中心的出口。美喜福的选址团队蹲点三天发现,每天早上8点、下午5点,这里的人流密度是小区其他出口的3倍。“老人买菜、接孩子放学都要路过,想不进来都难。”
租铺要避开三个雷区:产权性质为住宅的门面,办不了食品经营许可证,张哥见过有人因此开业半个月就被查封;门口有台阶的店铺,推婴儿车的顾客不方便,客流量至少少两成;进深太长的铺面,里面的商品顾客看不见,等于浪费面积。美喜福的督导带他查了房屋产权证,确认是商业用途才签合同,这步操作省了后期很多麻烦。
租金谈判有技巧。张哥在合同里加了“递增条款”,前两年不涨租,第三年起每年涨幅不超过5%。“别被‘低价转租’迷惑,要确认房东是否同意转租,否则可能被赶走。”他还争取到了免租期,刚好用来装修,又省了一笔钱。
筹备:按清单做事不踩坑
没经验的人最容易漏东漏西,张哥用美喜福提供的筹备清单,一项项打勾,没出一点错。清单上有72项内容,从办理营业执照需要的材料,到开业前要调试的收银系统,甚至连购物袋的数量都列得清清楚楚。“就像照着菜谱做菜,跟着步骤来,再笨也能做好。”
证照办理有先后顺序。先办营业执照,张哥在政务服务网提交材料,3个工作日就办好了;然后办食品经营许可证,这个要现场核查,他提前按要求做了生鲜区的三防设施(防蝇、防鼠、防尘),一次就通过;最后办烟草证,注意店离学校要超过50米,他的店刚好符合要求,这一项每月能多赚8000元。
装修要兼顾实用和成本。张哥的超市用了美喜福的标准化设计,生鲜区用白色瓷砖,方便清洁;货架高度控制在1.8米,老人也能轻松拿到顶层商品;灯光用暖白光,让蔬果看起来更新鲜。“别搞花里胡哨的装饰,省下来的钱能多进两排货架的货。”
选品:少而精,跟着需求换
张哥的超市有2000种商品,比大型超市少得多,但每一种都有用。“刚开业时想把货架塞满,光酱油就进了18种,结果半年卖不完一瓶进口的。”美喜福的智能系统帮他砍掉了42种滞销品,换成社区老人爱喝的本地牛奶、年轻妈妈需要的婴儿湿巾,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降到28天。
选品要跟着人群走。张哥发现小区里老人多,就多备散装鸡蛋和特价蔬菜;年轻人多的地方,要多上即食食品和网红零食。美喜福的督导会带他分析周边小区的入住数据,比如租客多的小区,小包装日用品卖得好;家庭住户多的,大桶洗衣液更畅销。“这些数据比自己瞎猜靠谱多了。”
陈列有个简单法则:把高频商品放在最里面。张哥把大米和桶装水放在超市深处,顾客去拿的时候,会路过更多货架,无意中增加购买概率。他算过,这样调整后,客单价从35元涨到了42元。
运营:做好三件事留住客
张哥有个小本子,记着小区里30多位老人的特殊需求:李大爷要无糖豆浆,王阿姨吃不了太咸的酱菜,张奶奶习惯每周二买鸡蛋。有次李大爷生病,张哥主动帮他送了三天的菜,后来李大爷带了整个广场舞队来办会员。“小超市做的是人情,你对他们用心,他们自然愿意照顾你。”
美喜福的会员系统帮了大忙。张哥给常客办了积分卡,1元积1分,100分换一包盐,简单直接的规则让小区80%的居民都成了会员。系统会自动提醒他:哪位顾客三个月没来,该打电话问问;哪位顾客快过生日了,送张5元券。这些细节让会员复购率比非会员高50%。
处理客诉要“退一步”。有次一位阿姨说买到了有点蔫的青菜,张哥二话不说换了新的,还送了一小把葱道歉。后来这位阿姨成了店里的“义务宣传员”,见人就夸他实在。“社区里的口碑传得快,一次处理不好,可能半个小区的人都知道了。”
想开小超市,没想象中那么难,也没那么容易。从定位到运营,每个环节都做到位,就能在社区里扎下根。正如张哥所说:“小超市不是赚快钱的地方,但把街坊的需求放在心上,日子肯定差不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