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1993年的一场特大洪水,让局面失去控制。阿肯色州的堤坝溃决,让几万条亚洲鲤鱼顺着密西西比河扩散到全美20多个州。
在缺乏天敌的环境中,它们展现出惊人的生存能力。一条雌鱼每年可产卵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粒,幼鱼的生长速度是本土鱼类的好几倍。
到2010年,伊利诺伊河部分河段的亚洲鲤鱼密度达到每公里20吨,占据鱼类总量的90%。它们不仅吃光了本土鱼类的食物,还通过掘泥觅食破坏河床结构,导致水质浑浊度增加,水生植物的覆盖率大大降低。
在中国人眼中,鲤鱼是“年年有余”的象征,红烧鲤鱼、糖醋鲤鱼是很多家庭年夜饭中的压轴菜,可是到了美国,它却上不了餐桌,反而成了“生态公敌”。
作为淡水鱼,亚洲鲤鱼多刺,且小刺居多,这些“肉中刺”让习惯使用刀叉的美国人望而却步,剔刺又嫌太麻烦。
更棘手的是,欧美的餐桌礼仪要求“咀嚼时不语”,鱼刺卡喉的风险让许多西方人对淡水鱼敬而远之。
此外,亚洲鲤鱼的土腥味较重,需要葱、姜、蒜、料酒等多种调料去腥,考验厨师的专业技能。但美国主流饮食偏好简单的煎、烤,即使是专业厨师也缺乏复杂的调味技能。
2016年,美国肯塔基州曾举办一次亚洲鲤鱼烹饪大赛,一名参赛者用黄油煎制的鲤鱼排,被评委评价为“像在吃浸泡过柴油的海绵”。这种味觉体验,让亚洲鲤鱼在美国餐馆始终难觅踪影。
面对亚洲鲤鱼的疯狂扩张,美国曾投入一百多亿美元发起“鲤鱼战争”。从电网拦截到声波驱赶,从化学诱捕到基因绝育,各种技术手段轮番上阵,但效果却微乎其微。
亚洲鲤鱼的超强适应性,让美国人的一百多亿美元投入,都打了水漂。如今,亚洲鲤鱼在美国的江河湖泊繁衍旺盛,子子孙孙不愁吃喝。
亚洲鲤鱼在美国泛滥成灾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任何物种的引入,都必须经过科学严谨的生态评估,否则大自然就会做出惩罚。
美国鱼类学家詹姆斯·加维在《生物入侵》期刊上指出,亚洲鲤鱼的泛滥是“善意的错误”,引入时仅考虑短期效益,忽视了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教训尽管十分深刻,但却在全球范围内反复上演。澳大利亚的野兔、狐狸和骆驼泛滥成灾,欧洲的河狸鼠、小龙虾和斑马贻贝泛滥成灾,都是人类试图干预生态系统的恶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